兒子很瘦,胃口也不好。每次我端出飯菜,他好似吃藥一樣,磨磨蹭蹭的,那碗飯吃了半個小時才吃小半邊。沒了耐心的我急著收拾桌子,只好讓他溜下飯桌,待吃夜餐時就讓他以牛奶面包充饑。
上個星期日,先生帶著我、孩子拜訪他的多年不見的高中同學?熗?學的太太是幼兒園的老師,斯文,有耐心,十分理解幼兒的心理。我兒子進門不到十分鐘,就和她粘乎起來了:她從兒子衣服的“超人”圖案為話題,撬開了兒子的口,和兒子談得很歡。兒子的性格似我,比較內(nèi)向,愛靜坐看書或電視或玩玩具。平時去作客除了禮貌用語外,很少出聲的。今天竟然和阿姨熱聊得我也嫉妒起來。
最使我佩服她的,是我兒子在她家飯桌上的舉動。
可能是進門時先生順口說兒子的苗條是“不開胃”,只吃零食,不肯吃飯菜,她記入心了。吃飯時,飯菜一端上來,兒子見了,好似餓虎下山一樣,端著拼盤狼吞虎咽!原來她用一個淺淺的碟子鋪上白米飯,淋上她自制的酸甜可口的番茄醬,就像小女孩白里透紅的胖臉;在胖臉上放兩個蛋黃,蛋黃上各綴著一顆黑葡萄為小女孩的眼睛;接著擱上一條火腿腸為女孩的鼻子;兩大片切成半月形的紅燒肉片就是小女孩夸張的笑瞇瞇的大嘴唇了;幾條青菜做頭發(fā),真的是色香味美!看著這么可愛的飯菜,難怪兒子那么喜歡!那天,是兒子第一次不用我們操心他吃飯,也第一次比我們先吃飽飯,和同學的女兒去玩。
從同學家回來,我很內(nèi)疚!以前總怪兒子不開胃,卻不會責怪自己煮的飯菜不好吃。只從營養(yǎng)角度考慮,沒有考慮如何勾起兒子的食欲,總是呆呆板板的蒸魚、蒸肉、炒菜、湯,兒子當然沒有吃飯的興趣了。
從此以后,我也試著給飯菜變花樣,例如,把魚、肉絞了,做成魚丸肉丸,然后串成一串,讓兒子拿著當零食吃;兒子不喜歡吃難嚼粗纖維的蔬菜,我就挑纖維少的蔬菜做成沙拉,兒子左一口右一口吃得津津有味;把湯裝進飲料瓶里,兒子吃得很開心。兒子不喜歡吃蘋果,我把蘋果削了皮,切成小塊擺成各種形狀,兒子一會兒說吃了個“雞蛋”,一會兒說吃了一個“三角形的屋頂”,一會兒說吃了一個“車輪”……我不斷變花樣翻新,兒子對吃飯再也不似以往的拖拖拉拉了!長肉也快,她外婆不見他5個月,見面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兒子變成小肥豬了!因兒子竟然增了5公斤!
由此,我想到對孩子的教育。很多父母,總責怪孩子學習懶惰、不完成作業(yè)、不愛看書、不接受父母的教育……其實,最應(yīng)該責怪的是大人自己:你自己在家吵吵鬧鬧打麻將,怎么叫孩子安心看書學習?很多父母眼睛看著電視,嘴里問著孩子的作業(yè)完成沒有,孩子當然“說”完成了;如果父母少看半小時的電視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(yè),孩子還敢不完成作業(yè)嗎?所以,不要怪孩子不自覺,而要怪自己沒有督促孩子。因為,好玩是人的天性。